国家高端智库 /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 cdi-凯发官网入口

时间:2021-01-04 10:26

88785

qq图片20210104142447.jpg# 市民文化大讲堂

科技创新,国家赖之以强,城市赖之以兴。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革命为何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为什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能力?11月21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专家樊纲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畅谈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变革,解读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的不解之缘。

0b4397976c8c2b7b75a4055c149dc86f-sz_52171.jpg

1,纵观世界:开放是科技发展的要义

“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纵观历史,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生产力之争,其核心便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樊纲从他国科技创新的经验讲起,在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在英国,英国随之崛起成为雄霸全球的帝国。为何英国能够成为科技革命的“始发地”?樊纲认为,教育是重要因素。科技进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英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到2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就分布着百余所高等学府。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也坐落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于1100年前后,几百年的历史,这里涌现出斯蒂芬·霍金、罗杰·培根等一批又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科学家们创新的理论和成就推动着整个国度走在全球的前列,而国民持之以恒追求真理的态度亦是英国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先驱的不竭动力。

世界上诸多国家的科技发展与进步都和“开放”二字牢牢相关。樊纲以日本近代的发展为例。明治维新后,日本拉开了近代化发展的帷幕。在“脱亚入欧”总方针的指导下,日本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大量引进、译介西方图书、文献等科技信息情报资料,聘用外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学习以及引入外国直接投资等,成功实现技术转移和本土化,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科技强国之路,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强国。同样,“开放”在俄罗斯的发展历史中也同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改革家、俄罗斯改革之路的奠基人,彼得大帝所主导的改革开放使俄罗斯从愚昧和落后中走出来,开始跻身于欧洲列强之中。他曾微服私访到荷兰去当工人,在磨坊里学习工业技术。在执政的过程中,他能够做到完全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同时解放思想,促进文化繁荣。短短几十年里,俄罗斯科技文化的双重发展,让全世界都为之瞩目。

2,回顾中国:从“比较优势”到自主创新的蜕变

樊纲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发展战略,适时进行战略转换。回顾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较优势”,第二阶段:“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第三阶段:“学习模仿 自主创新”。其中,“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樊纲指出,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足,资本相对短缺,适合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因此,自1978年至200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几乎一直遵循着这种发展模式,利用人口密集这一“比较优势”,为国际市场提供廉价劳动力,甚至被称为“世界工厂”。由于“比较优势”的运用,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的确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选择却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2000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上涨,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中国已经无法利用最初的优势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000年后,中国开始采用“比较优势 后发优势”的发展战略。后发优势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力求通过模仿创新来实现经济追赶,后来居上。这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是典型的“追赶战略”。在19世纪的欧洲,落后国家(德国、意大利等)的工业化往往比工业革命的先行者英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这种“落后的优势”来自于落后国家直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而不用承受一开始逐步发展这种技术的代价。对于中国来说,2000年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后发优势”,通过成熟技术和产业的引进,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同时,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和特点之上,采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适合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经的过程和捷径,中国的发展历程亦是如此。2018年,发生中美经贸摩擦,这促使中国开始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已进入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阶段,中国开始逐步掌握创新的能力,在5g、ai、生物科学等诸多领域接近前沿,率先踏入了“无人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完全自我独立、封闭发展。现阶段,中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必须坚持以开放的胸襟、虚心包容的态度积极拓展深化与一切科技创新强国的产业和技术合作交流。同时,现阶段的发展,需坚持“双循环”的发展概念,在开放的同时,重视国内市场,在国际循环发展受阻,供应链“断链”时,通过自我创新、自主创新补足短板,破除堵点与难点,实现自身创新驱动的发展目标。

3,展望未来:强化民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怎样实践才能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樊纲认为,应当减少政府干预,牢牢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科技创新需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而民营企业主要是靠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收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对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格外敏感,这使得它们具有超强的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意识,更趋向于将资本投入到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如今,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它们在运用创新规律方面将更有优势,在创新探索上也更有勇气,能够勇敢地踏入“无人区”,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找到创新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除了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当在发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樊纲指出,首先,政府应当着力于完善法律体系,建立专利制度,以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创新者提供激励,改善国家的科技创新生态,从而激发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能够不断涌现。其次,减少干预,转而提供“普惠式”的政策环境。应当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让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最后,政府应适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投资基金。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鼓励私人投资基金去选择项目、发现价值,政府基金跟投,分担风险。同时,定下规则,如企业投资失败,则政府分担风险,如企业投资成功,则适时退出,卖给下一家民营企业,以此来鼓励市场发挥主动性,更有效地推进全面创新和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