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坚持制造业当家、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1月28日,癸卯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
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和底气何在?广东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春作答”有何意义和特色?29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意在树信心、抓机遇、提环境;广东以大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于能带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投资,并以大项目联动大产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羊城晚报:广东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郭万达: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第一是树信心。经历持续三年的疫情,以及面临国内外“三重压力”,广东的宏观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以及内地与香港恢复通关,如何让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即如何“再造一个新广东”,关键是要恢复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信心。
第二是抓机遇。当前的经济形势是危中有机,春节期间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也可见国内市场有较强的韧性;除了市场复苏带来的机遇外,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仍然在进行之中,新经济、新产业、新赛道的涌现,也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第三是提环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要降成本,政府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降低企业的综合营商成本,包括从外部市场化获取生产性服务的各项成本;同时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羊城晚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2023年,广东确保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万亿元;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您认为在以大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有哪些优势?
郭万达:大项目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带动的就业和消费规模也比较大,总是大企业相联系。以往提到大项目,大多是由国资国企来主导和承接。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外商投资的热土,广东抓大项目的优势,在于能够带动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大项目的投资。
此外,广东在抓大项目方面也与大产业联动起来,特别是与产业集群联动。广东现有8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而这些大产业一头连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头连着产业集群之间的融合发展,能够发挥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与此同时,除了大企业,大项目也要和更多“小而精”的企业结合,当前广东的中小企业活跃度高,培育了许多深耕专业领域、聚焦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其项目在垂直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也是广东以大项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
羊城晚报:在制造业当家方面,大会提出,将重点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投资、产业平台三项工作。如何看待这三项工作对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郭万达:坚持制造业当家,就要发挥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支撑和支持作用。而要发挥这三大作用,首先,要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要有突破和创新。
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解决资金链的问题,这就涉及工业投资,其中也隐含着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例如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来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工业领域。
再次,坚持制造业当家需要空间和生态,因此需要产业平台的支撑,如广东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型、支撑型的“万亩千亿”级大平台。
羊城晚报:为促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在您看来,广东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哪些关键举措,助力广东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郭万达:广东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制度型开放,从而推动人才、数据和资本等要素的流动,而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制度型开放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五外联动”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型开放,推动内地和港澳的要素流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促进“五外联动”,要坚持深化改革,例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而这些改革的核心,是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如广东提出推动全省优势产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拓展延伸跨国产业链协同合作等。在外智方面,则要加大力度吸引创新型人才,从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