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12 10:26
紧随“两会”步伐,马洪基金会“问势2021”理事报告会于3月11日在我院国际会议厅举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樊纲,马洪基金会理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唐杰教授再度联袂搭档,高质量解读中国宏观经济的趋势和问题。本次报告会开通了线上视频直播,影响力和辐射面进一步扩大。会议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洪基金会理事长郭万达主持。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展望“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要面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畅通与否,将是我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捍卫经济全球化、更好体现大国责任与担当的关键。对此,樊纲院长从三个方面发表主旨演讲:一是分析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二是结合“十四五规划”推测世界产业链布局的变化;三是简要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樊纲院长指出,在全球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是2020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由于去年世界债务的增长远超预期,再加上疫情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宏观经济仍有着很大的风险。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樊纲院长表示,在世界各国复工复产不充分的情况下,出口变成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非常重要、起决定性的因素,而国内稳定的环境,使得各方面都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gdp同比增长预计在8%左右。
从长期来看,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碳排放问题,将会在下一阶段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全球化格局下,中国经济仍会在开放中谋求发展,而中美摩擦还将会继续,这也使得国际产业链在全球区域布局上发生调整,“再全球化”会成为发展趋势。
从国内形势来看,樊纲院长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水平较低,需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增长。他强调,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注重公共服务领域和城市群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长会要求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城市群发展则有利于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樊纲院长演讲完后,唐杰教授分析解读了当前国内宏观经济的几个问题。在唐杰教授看来,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在应对长期问题仍亟待更深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认知。他认为中国可能面临当今世界最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具体来说分为三类:一是世界与中国的长期宏观经济问题;二是国内宏观经济存在扩大内需、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等复杂多样的问题;三是中国经济追赶型增长的转型问题。唐杰教授借鉴熊彼特三周期分析模式解读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并得出了三个基本判断:新技术革命四十年尚未引起新一轮全球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长;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不公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减缓。最后,唐杰教授接着樊纲院长谈到的“碳中和”和“碳达峰”问题,介绍了深圳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对“碳达峰”有双重影响,走向富裕社会会使生活中碳排放上升。积极推进新能源对实现经济增长与碳达峰和碳中和有重要意义。
在随后的现场互动环节,听众围绕人口增速趋缓、人口红利减少、大湾区磁悬浮规划、房地产政策等热点话题与樊纲院长、唐杰教授进行了交流、探讨。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马洪基金会理事报告会系列活动将持续广邀社会贤达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为“十四五”时期发展贡献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