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比亚迪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成为首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国产汽车品牌,位居全球车企第三名,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顶流”比亚迪背后,是深圳快速崛起的绿色低碳产业。2021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642亿元,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425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达1066亿元,这三大产业集群也成为深圳“20 8”产业政策的重点培育对象。
绿色低碳产业为何能在深圳蓬勃发展?“双碳”风口为低碳产业带来哪些机遇?发动绿色经济“新引擎”,深圳可以做些什么?
一、赶走灰霾天,找回“深圳蓝”,绿色低碳产业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引进的多是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劳动密集型“三来一补”产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也迅猛增长,2004年深圳灰霾天一度达到187天的历史最高值,pm2.5年均浓度超过70微克/立方米。立志消除灰霾,2004年成为深圳的治霾元年。
经研究,深圳灰霾的主要成因是pm2.5,其排放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占31%)、工业源(占24%)、火电厂(18%)。于是,深圳多管齐下、“精准打击”,从源头开展治理。主要举措包括:淘汰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16大重污染行业;通过“油改气”实现火电清洁生产;推动公交电动化,推广港口岸电和低硫油等。
//1981-2021年逐年霾日数(单位:天)。资料来源:2021年深圳市气候公报
一套“组合拳”下来,深圳的灰霾天逐渐减少,自2009年至2021年已连续13年无重度灰霾。2021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2%;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新低;全年共记录到灰霾日2天,创1988年以来新低。“深圳蓝”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深圳蓝”成为深圳名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摄
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深圳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地化的应用也助推了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圳2017年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2018年实现出租车全面电动化,获评“全球绿色交通代表案例”,同时也孕育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公交全面纯电动化的大城市。图源:深圳特区报
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2146.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6%。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386.78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11.42%。
//2021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资料来源: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站上“双碳”风口,三大产业集群蓄势腾飞
深圳绿色低碳产业的“家底”如何?从企业数量和产业增加值来看,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在“双碳”的风口下,将成为深圳“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
新能源产业:
2021年,深圳新能源产业增加值约642亿元。计划到2025年,突破1000亿元。
“十三五”期间,深圳累计建成新能源创新载体超百家。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前三强”,集聚企业达到3000余家。风电产业集聚企业75家、氢能产业集聚企业及科研机构70余家。光伏逆变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大鹏新区集中了多个国家级、省级核电、气电、天然气基地,其中液化天然气供应量约占全市的70%、全省的50%。
//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供气覆盖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和香港等地。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
2021年,深圳安全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约425亿元。计划到2025年,突破600亿元。
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安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深圳在该领域已经成长起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优势明显的中小企业,在部分领域领先全国。如:高效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的汇川、英威腾等,半导体照明领域的万润、九洲、瑞丰、雷曼等,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深圳水务,废弃物处理领域的深圳能源、东江环保、格林美等,节能环保服务领域的铁汉生态、达实智能、世纪天源等。
//盐田能源生态园的环保电厂,被誉为“最美垃圾发电厂”。图源:深圳特区报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1066亿元。计划到2025年,突破2000亿元。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深圳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和政策创新,获批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络汽车协同发展“双智”试点城市,通过交通运输部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初步评审。出台系列政策在载人、载货、城市环卫等领域先行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
//截至2021年,深圳电动泥头车近5万辆,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从产业层面看,深圳已经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关键零部件与充电配套企业积极参与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体系,并引进北理工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深圳院、渝鹏新能源检测研究等研发和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集聚了比亚迪、百度、元戎启行、裹动智驾、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生态,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与关键零部件研发、测试、制造中心。
从应用层面看,深圳以54.4万辆的新能源车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2025年或将达到100万辆;配套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9.7万个;已经开放测试道路里程约145公里,累计发放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通知书93张,率先在蛇口妈湾港实现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
//蛇口妈湾港升级为“5g 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港区”。图源:深圳商报
三、强化六大协同,发动绿色经济“新引擎”
推动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深圳应该怎么做?建议强化以下六大协同。
01.绿色低碳产业与“双碳”目标协同
深圳明确提出要“以先行示范标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应聚焦能源、交通、建筑和数字经济等高能耗、高排放部门,从能源清洁转型、节能提效、智慧交通等方面着手,为探索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双碳”提供支撑。
02.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
深圳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源头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等方面仍然相对薄弱。应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协同融合,筑牢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基础。
03.绿色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
深圳绿色低碳产业与其他产业集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具有非常强的产业带动作用。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作为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其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涉及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此,深圳应通过机制创新,加强产业之间的协同,推动产业集群逐步演化成相互联系的产业生态,并孕育出更多新兴业态。
04.“硬科技”与“软实力”协同
深圳历来注重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硬科技”已经成为深圳重要的标签之一。然而,对于绿色低碳产业而言,不仅要注重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应注重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强化设计、品牌和知识产权等“软实力”的培育,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05.产业空间的联动协同
应对产业用地短缺,深圳应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产业空间协同。根据绿色低碳产业的特点,在深圳布局一批专业化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打造“母工厂”,集聚顶尖人才,承担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新产品试制和员工培训等功能,并以“母工厂”为基础持续向外地“子工厂”输出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核心材料、高级人才等资源。
06.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协同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融入“双循环”,实现国内、国外市场的协同。抓住全球碳中和的机遇,扩大“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等平台的影响力,带动国内外绿色低碳优势资源集聚,创新环境技术交流转移模式,加快推动深圳绿色低碳产业“走出去,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严偲偲
海报设计:毕洁旻
策划统筹:陈建中 刁瑜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