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 /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 cdi-凯发官网入口

时间:2022-11-19 15:32

13616

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7.6%和81.7%。1-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也同时体现在部分城市的经济三季报中。例如,深圳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9%,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了217.3%、130.0%。武汉前三季度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1.13万辆,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合肥前三季度新能源产业增长68.6%,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3.8%,分别加快21.7和13.8个百分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已有重庆、深圳、武汉、合肥、西安、常州、广州、襄阳等城市向“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发起冲击。受访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超预期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双碳”目标的推动、新能源汽车性能和配套的逐步完善、油价上涨下新能源汽车经济性突显等因素的影响。多地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因为看到了巨大的存量替代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未来,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应挖掘自身优势禀赋、转变发展模式,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中实现“突围”。

qq截图20221206154102.png

//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一、多地剑指“新能源汽车之都”

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多个城市锚定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或提出类似目标。例如,早在2009年,武汉率先喊出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口号;合肥2020年提出,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并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合肥造、合肥产、合肥用;西安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

从今年各地三季报中可以看出,在冲击“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前三季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分城市增长超预期。

深圳的汽车制造业表现成为其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中最亮眼的部分。今年前三季度,深圳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5.9%,从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来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了217.3%、130.0%。

在比亚迪这样的“链主”企业带动下,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近年跑出“加速度”,2020年时,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一度超越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实际上是最早一批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城市,到了产业爆发期后,深圳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目前,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这其中,比亚迪等领军企业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

“新能源产业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三电’,而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深厚基础,等同于将电子信息产业换了一个终端呈现出来。”韦福雷进一步分析。

武汉近年也在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生产新能源汽车20.2万辆,同比增长132.2%,增速高于全国19.7个百分点,产量已超过去年全年15万辆的水平。武汉在其中功不可没,1-9月,武汉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1.13万辆,同比增长一倍以上。

韦福雷指出,与深圳不同的是,武汉的传统燃油车产业基础良好,具备完整的传统汽车产业技术体系,如今切换赛道,导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能够与过去的产业基础形成很好的配合和共振,从而形成自身优势。

除此之外,其他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城市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业亦表现出较高景气度。例如,合肥新能源产业增长68.6%,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3.8%,分别加快21.7和13.8个百分点。西安前三季度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7.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4倍。常州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整车产量超24万辆,占江苏“半壁江山”,预计年内突破3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产值增长204%。

韦福雷表示,很多地区都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今年,多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超预期发展。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实现交通领域的电动化替代是实现绿色交通、推进“双碳”目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配套正在逐步成熟,曾经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电池续航能力不足等短板正在逐步补齐。此外,在今年上半年油价上涨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更加突显。

二、聚焦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

在现有成绩下,喊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多个城市,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例如,深圳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十四五”期间新增注册汽车(不包含置换更新)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广州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提升至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西安力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左右,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

多地发力下,能否重塑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qq截图20221206154256.png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一些城市在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时难以打造出一条有效的产业链,目前真正的产业链还是在上海等主要城市。

在韦福雷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在电动化替代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仍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多个城市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也正是看到了巨大的存量替代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但是要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一些特殊的资源优势或禀赋,或是改变发展模式,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寻找到这样的优势,未来亦有可能实现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城市的目标并非仅仅局限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而是聚焦在整个新能源产业。

常州便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之都”,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存储、新能源输送以及新能源利用领域,占据产业制造高点,形成“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除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等领域集聚发展外,常州也在光伏等新兴产业上“疾步而上”。2021年,常州光伏制造业实现产值770亿元,同比增长24.7%。今年,常州光伏产业增长势头良好,1-6月完成产值421.5亿元,同比增长23.6%。光伏产业位居省内及全国前列。

广州在提出打造“智车之城”目标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氢能等新兴产业,并提出打造南方氢能枢纽的目标。武汉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同时,在低碳经济上取得突出表现。2020年,武汉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而同年全国水平为56.83%。

未来,城市应如何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韦福雷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居民生活中新的、重要的空间载体,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应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去发展,通过网联化、智能化服务,培育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崔东树认为,推行电动化是实现“双碳”目标最主要的方式,未来除在乘用车方面提升电动化比例外,也应在重卡、物流车等商用车领域实现电动化的突破,这将为新能源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记者 吴文汐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