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 /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 cdi-凯发官网入口

作者:周菁

时间:2023-02-08 10:47

3566

qq截图20230322105413.png

2月6日起,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内地与香港人员正常往来,不设通关人员限额,不再实施出入境预约机制。深港口岸的全面通关也将继续促进深港湾区海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大国,沿海地区活跃的生产生活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人们长期互动交往也积淀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区,珠江是南海入海的最大水系,在海陆相接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即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州、香港、深圳、珠海、中山等规模不等的明星城市。其中东方之珠香港和经济特区深圳,组成了最亮眼的深港湾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变迁,造就了深港相互交织、不断演化的海洋文化史,更是一部河海港口发展史、中华民族开放史。

一、深港海洋文化起源和渔农风情

南头古城又称“新安故城”,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新安县是大明王朝主动开放海禁的产物,明洪武时期,为加强南疆海防,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即为现在的南头古城,后来以所城为基础建设了新安县城,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所以南头古城也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在清代时期,南头古城经历了迁海与复界,见证了割让香港的屈辱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1649年版《新安县志》云:“新安一面依山,三面通海,民以海为田,以渔为活”,南头古城的设立和千年变迁都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始于海防,临海而立。

我国的海洋文化发源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海洋农业文化,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制盐、滩涂围垦等等。人们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生存,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生活技能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渔村文化。这些传统的渔村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香港岛屿众多,海岸线绵延,良港集中,面朝大海的地理环境涵养了有别于内陆农耕文明的渔家文化。在香港最古老的渔村之一大澳渔村,仍然保存着当地独有的海上棚屋,展现着“水上人家”的生存智慧。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渔港和驻军乡镇,也是百年来渔盐业的重地。如今农渔生活已经离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越来越远,但香港最后的渔村依旧游人如织,保留了现代人对过去的想象,也留住了渔村文化最后的记忆。诞生于广阔蓝色海洋文明、形成于悠久渔业文明的香港渔文化,不仅影响着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更是其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元素。蛇口渔港是深圳唯一保留的渔人码头,是几代人的记忆,如今港内依旧有避风停放的渔船,残存的渔港渔船与周遭的摩登高楼交相呼应,衬托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蛇口渔人码头在2018年正式拆除,这座承载着深圳百年渔村记忆的港口逐渐退出城市历史舞台。未来经过改造,蛇口渔港将被打造成滨海综合体,也将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深港这两座城市都是由小渔村发展而来,渔文化是深港重要的文化底蕴,也是深港文化的根。2022年起,国家正式施行《港澳流动渔船渔民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便利流动渔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流动渔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水产养殖和休闲渔业等。这一文化也将随着城市与科技的发展,以更现代化的方式延续下去。

二、香港港与深圳港依港而兴

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港湾和海岛都是海洋文化赖以形成、传播的依托,而其中的港口,又起到文化形成和传播的核心作用,以海为商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上,深圳曾是我国南疆的海上交通口岸。唐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逐步繁荣,而且以海上通商为盛。南头赤湾面临的伶仃洋,便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进出南中国海的必经航道,而在深圳南头所设的“屯门镇”便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要津。南宋修建的赤湾天后庙,是广东最大的一座天后庙,凡出洋者都必前往拜祀。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如今深圳港已发展为全球第四大港。纵观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的改革实践,特区文化秉承海洋文化的本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新文化。

香港港作为世界性贸易转口港,港口航线遍布世界各大港口,城市性质和功能大多围绕海港展开,海商文化促进了香港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所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支撑它的文化基础就是海洋文化。香港文化由于具有东西文化融合特点,又凝聚了近现代的先进发展成果,因而具有强大的文化势能,不断向海内外辐射。

三、深港携手走向世界级文化湾区

深圳和香港在地理上本为一体,虽然由于历史、政治体制等差别而发展成两个经济中心,但其文化的特质没有根本差异,如果说,“改革开放”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视野,那么,“一国两制”则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兼容胸怀。随着2月6日深港口岸全面通关,深港之间的要素流动将更加频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发展的战略前沿,深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海洋中心城市的角色,更应该成为融合深港文化、塑造人文湾区、引领多元发展的纽带,涵养岭南文化圈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

海洋是博大的,也是兼容的。万流归海,才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气度。当四面八方的移民汇聚于深圳特区这块热土上的时候,各具特色的文化便得以移植和再生。文化中心随着海权和经济中心不断漂移,曾经一度被称为文化荒漠的纽约、新加坡等城市,在经历几十年的文化锻造后同样可以成为新时代全球文化中心,对于深圳这座新兴城市而言,海洋文化发展路径重点在于积极营建、主动作为,融合集成特区文化、开放文化、创新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深圳独特的海洋文化谱系。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深圳的海洋应是城市的舞台和窗口 2022-11-09 09:57
  • 综研观察

    激活贯通“蓝色血脉 增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活力 2022-09-05 16:02
  • 综研观察

    深圳建设海洋城市 文化是核心内驱力 2022-08-25 10:48
  • 综研观察

    南深圳、北青岛,南北两大海洋经济圈龙头的海洋攻势 2022-08-01 17:19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