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er 供图
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既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底座”,对于实现经济动能转换和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强化监管,以绿色新基建赋能经济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巨大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此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及地方十四五规划中均对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做了重点部署。
新基建既是扩大有效投资、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绿色低碳转型,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地积极推进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建设。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基建领域累计直接投资将达到13.9万亿元,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
表1 新基建投资预测 (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赛迪、信通院、中信建投、高盛等研究机构的数据
伴随着大量新型基础设施、设备的修建,相应的能耗和碳排放也在快速增长。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曾指出,综合考虑增耗和减排的直接及间接效应,“十四五”期间新基建每年平均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因此,新基建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非常巨大。
二、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新基建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但是新基建本身的绿色低碳发展及相关的标准和监管体系建设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新基建项目建设带动能耗碳排增长。新基建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材。例如,特高压输电线路、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带来上游钢材和水泥等高能耗环节的用能增加。
二是新基建设施的运营环节能耗大。例如,数据中心的运营能耗巨大,被称为“不冒烟的钢铁厂”。2021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2166亿千瓦时;预计到2030年用电量将再翻一番,达到400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7%。
三是新基建绿色低碳标准建设待提速。随着新基建发展节奏加速,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增长点。但是,目前低碳标准主要聚焦在煤炭、石化、电力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整体来看,新基建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相对滞后。
四是新基建碳排放监管体系亟待完善。新基建作为新产业、新事物,很多领域的碳排放并未纳入重点监管对象范围。尽管数据中心已经作为重点用能单位纳入监管,但是仍然存在核算技术方法不统一、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边界和计算规则不清晰等问题。
三、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明确新基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行动计划,强化新基建的绿色低碳导向,将绿色低碳指标纳入新基建项目的考虑范围,有效控制新型基础设施自身的能源消耗,防范新基建的碳排放锁定效应和资产搁置风险。
二是创新驱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新基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本身就是代表科技创新的前沿产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提高设备节能和运营能耗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升能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从源头减少新基建的能耗和碳排放。
三是加快构建新基建排放标准体系。加快新基建行业和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标准的研究,为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准绳。重视新基建的传导溢出效应,充分考虑新基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新基建能耗和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标准的推广。
四是优化新基建“双碳”监管治理体系。将新基建重点领域纳入碳排放监管体系,根据新基建的建设和运营特点制定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监管的数字化水平,提高能耗智能化检测能力,推进新基建碳排放数据的共享,实现新基建精准降碳。
五是提高绿色能源的跨区域配置能力。加快能源跨区域配置的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绿色电力的跨区域交易。进一步破除电力消纳的区域壁垒,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绿色电力配置能力。加快推动高能耗产业的转移,通过“东数西算”加快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
六是加强新基建的绿色金融支持。完善针对新基建的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将新基建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通过绿色金融引导和带动更多绿色资金流向新基建领域,提升新基建的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