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玉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希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深化落实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之一是“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要“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把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更具辐射力的改革发展主引擎”,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黄金内湾”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黄金内湾”是国家战略,是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主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和发展的主引擎,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的主引擎。
一、“黄金内湾”是粤港澳高端要素资源聚集之地
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珠海、佛山、中山、香港、澳门等地的局部或全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早在1998年3月,当时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香港湾区”的构想。1998年6月,吴家玮在深圳市政府第五次高级顾问会议上,又提出“深港湾区”的概念:
//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发,北上深圳,越“二线”到达深圳市的宝安区,路过黄田机场,进入东莞;西跨虎门大桥,踏入番禺市南端的南沙;继而南下,入中山,莅珠海,到澳门;最后跨海东渡,回到香港特区。这么一天的旅程,围绕的是珠江三角洲的南部。过去几年来,我称之为“香港湾区”。20年后,人们将把我说的“香港湾区”称为“深港湾区”。正如国际上很多地方,原来的城镇已经相互连接,融成一片,我们这个都会也会被人们称为“深港”。深圳市的人口现在已达400万,城市建设之快和经济的连续飞跃,令港人既惊又喜。深港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势必缩小。尽管在“一国两制”下,两地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有异,在其它方面却必定迅速结合,这是自然规律。我所描述的香港湾区是“景色怡人、环境优美的文化胜地、教育中心、科技前驱、金融重镇、运营枢纽、现代化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基地”,也将会很自然地变成“深港湾区”的定位。到时,华南的“深港”,将与华北的京津、华东的上海,并列为矗立于中国的三个21世纪大都会。
2000年9月,吴家玮预测珠三角40年内将发展成第二个旧金山湾区,深港湾区要在科技、文化、教育、金融、信息、交通等方面全面发展,致力于营造优良的自然、居住和旅游环境,建设高素质的科技型湾区。
图1 吴家玮“香港湾区”示意图
当年吴家玮描绘的“深港湾区”,大体上相当于“黄金内湾”。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黄金内湾”已经成为粤港澳高端要素资源高度聚集之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所在。在“黄金内湾”,有“纽伦港”之称的香港全球金融中心,有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有深圳、广州、香港三个经济总量为2-3万亿元人民币的城市;有佛山、东莞两个gdp突破万亿人民币的城市;有香港、澳门两个自由港和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此;有覆盖国际国内的机场群、港口群;有我国最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端要素资源的高度聚集,大大提升了“黄金内湾”的量级和能级,为将“黄金内湾”打造成为推进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构建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引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黄金内湾”与旧金山湾区“环湾区”高度相似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旧金山湾和圣帕布罗湾四周,主要包括西侧的旧金山、南侧的圣克拉拉谷、东侧的阿拉米达县、北侧的马林县等9县101个城市。广义上也包括外围的3个县,12县合称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旧金山-奥克兰综合统计区,是美国西岸第二大(仅次于洛杉矶)、全美第五大都会区。湾区传统9县总人口数超过750万,范围更大的综合统计区接近900万。与其他单一城市为中心的大都会区不同,旧金山湾区里有数个中心。分别位于旧金山湾西、东、南三侧的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为湾区内的三大都市。
图2 旧金山湾区空间构成示意图 注:红色区域为湾区主要涵括的九个县,包含蓝色在内的12个县是综合统计区。
旧金山湾区高端要素资源主要集中在“环湾区”。环湾区由如下地区构成。一是北湾,指的是金门大桥北部,都市化程度比较小,有部分重工业,大部分为未开发的土地与农田,近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二是旧金山市县。旧金山是旧金山湾区长久以来的文化、经济和都市中心,是湾区的主要人口聚集地。三是东湾。以奥克兰为中心,许多大公司皆于东湾设立总部,有众多大型公园和开放空间。四是旧金山半岛。位于旧金山市以南、南湾以北。该区域自1980年代起,中产和富有家庭的数量因硅谷高科技产业的繁荣而急速成长。五是南湾。位于圣克拉拉谷的北端,以圣何西为中心,许多高科技公司聚集在此,被称为“硅谷”。
图3 旧金山湾区“环湾区”构成示意图
比较发现,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与旧金山湾区“环湾区”高度相似。从香港西九龙-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粤澳深合区-澳门-香港形成的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闭环,与以旧金山、奥克兰、圣荷西为主要节点形成的旧金山湾区“环湾区”闭环高度相似。略有不同的是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闭环在出海口呈“喇叭状”,空间范围比旧金山湾区“环湾区”闭环要大,环珠江口两岸通道比旧金山湾区“环湾区”多一条,深中通道正在建设,深珠通道正在规划。
图4 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构成示意图
三、着力推进“黄金内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打造发展主引擎,关键是着力推进“黄金内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国两制”框架下,“黄金内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黄金内湾”广东省各市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个层次是“黄金内湾”广东省各市和港澳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长远来看,“黄金内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标是促进区域一体化、构筑“共同市场”,加快推进粤港澳规则机制深度对接,尽快消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造成的要素流动不畅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约,激活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独特优势,率先在大湾区内部形成统一的规则,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当务之急,是推进“黄金内湾”广东省各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区域市场化、一体化、法治化水平,缩小与港澳差距。发展重点具体如下:
(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以建设共同市场(统一市场)为目标,打破行政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信息互通,加快地铁、城际、跨江跨河大桥、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互通,支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加快通勤都会区建设。以广州、深圳两个都市圈为核心,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市之间地铁互联互通,尽快形成通勤都会区。支持珠西地区以城市群、都市圈方式联合申报地铁建设,加快珠西城际网规划建设。
加快东西两岸互联互通。加快深中通道及沿线与各市互通交通网络的建设,有序推进沿海高铁、中山西部外环高速至港珠澳大桥连接线、斗恩高速等项目建设。强化省级统筹协调,谋划东西两岸互联互通重大项目。
完善物流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大湾区特别是珠江西岸物流通道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数字港口、数字机场等建设,提升通关便利程度。强化城市之间协同合作,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
加快“新基建”建设。加快大湾区内地城市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加快形成畅通内循环的“新基建”网络,形成增长新动力。
(二)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实现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跨行政区“同等待遇”,支持居民在不同城市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吸引人口等要素资源进入湾区,为大湾区提供发展动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广深都市圈建设为平台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按照城区、镇区、乡村顺序,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并将外来人口纳入服务范畴。逐步实现城市、城乡、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服务共享。完善公共服务跨区域一体化的机制安排,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服务标准,实现标准互认与对接,促进公共资源有机融合。支持广深两大都市圈编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规划,结合服务半径等因素对城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依据都市圈一体化和人口发展趋势,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地。合理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的财政事权。
推动公共服务行政事务“跨城通办”。推广穗深珠不动产登记“跨城通办”的做法,允许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相关的注册、转移、变更、注销等申请人异地申请和办理。
(三)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抢抓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速度加快的机遇,强化产业上下游关键环节控制权,加快产业规划和标准的参与和制定,巩固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构建安全、稳定、畅通、有活力、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和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前沿性、颠覆性、交叉学科等领域,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核心关键技术源头供给能力。针对高度依赖的关键零部件、核心软件进行快速布局,集中力量进行攻关。改革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探索市场化、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支持高校等机构科研人员自主研发。
统筹大湾区内部产业转移和承接。强化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产业协同、城市之间产业转移的协调等,把控内资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向国外迁移节奏,防止过快转移产能,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将总部、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大湾区。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我省十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珠江西岸土地、人力等方面优势,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强化产业集群支撑。
以数字经济“锻长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创建一批产业链现代化示范区,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强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技术能力。
(四)生态环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开展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和治理,构建优质生活圈。建立生态环境保育合作机制,开展跨行政区联合保护。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织补和串联作用,推进生态公园建设。探索建立“碳中和”试验区,探索有关金融、碳交易等制度创新;探索统一生态环境标准和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推动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等;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建立与垃圾处理、土方平衡等互相通报和联合执法机制等。
(五)推进行政管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强化规划协同。统筹协调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大湾区统筹大布局,构建分工有序、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指导各城市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政策。
强化政策协同。着力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行政性障碍,协调各城市妥善解决行政法规上位法与下位法冲突、政策更替过程中“新规”“旧令”冲突等问题。
强化市场协同。加快推进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信息互通,建立内部趋同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降低行政服务差异,在市场监管方面率先实现规则对接、信息共享,让市场主体自由选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最佳配置。
(六)率先推进深莞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率先推进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等环珠江口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一是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创新。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机制、跨区域统筹的土地管理机制、项目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畅通要素跨区域流动渠道、建立财税共担共享管理制度。二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共筑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高效协作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是推动改革开放高水平联动。深化区域改革联动、共同推进区域更高水平开放、深化与港澳合作对接。四是共同打造跨区域一体化优质生活圈。推动珠江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优美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匹配。
(9)